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杂胡。他因为残酷地镇压奚、契丹人,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,先后出任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。长期从事民族掠夺战争的安禄山野心极大,他多次到长安,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,对唐政府的腐败、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,蓄下了起兵灭唐的异志。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,也是杂胡出身。他到长安奏事,博得了玄宗的喜欢,赐名为思明。在安禄山叛乱以前,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。
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,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,于755年(天宝十四年)冬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,在范阳起兵,率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兵十五万人,南下攻唐。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,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。
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《霓裳羽衣曲》后,他才匆忙布置防御。但唐朝新招来的士兵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劲旅,安禄山渡过黄河后,连败唐军,一路攻陷断陈留、荥阳(河南荥阳)、洛阳,直抵潼关。756年(至德元年),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。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,虽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,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,缺乏战斗力。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,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。结果,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,全军覆没,哥舒翰也做了俘虏。同年六月,叛军长驱直入,攻陷唐都长安。玄宗在长安陷落前,仓惶出逃。到马嵬坡(陕西兴平西),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,杀杨国忠,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。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。太子李亨逃到朔方,在灵武即帝位,即肃宗。安史集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,但它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,内部矛盾重重。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,众叛亲离,757年初被其子安庆绪杀死。安庆绪即帝位后,史思明屯驻范阳,拥有重兵,不听调遣。757年春,唐朝从陇右、河西、安西、西域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,又向回纥借兵四千人,肃宗以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,以郭子仪为副元帅,率军一举收复长安。在此前后,河北、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战斗。既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,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。江汉和江淮的保全,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,对战争结局有重大影响。